冬瓜山铜矿:“花甲” 老矿破茧成蝶
冬瓜山铜矿:“花甲” 老矿破茧成蝶
推荐阅读
曾经,提起矿山,刻板印象中总是刺耳的轰鸣、漫天的尘土、粗粝的矿砂……
然而,当骄阳倾泻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青翠的山岭怀抱中,现代化的井塔巍然耸立,亮丽的厂房与干净的道路交相辉映,葱郁的花木绿植点缀其间,好一幅和谐画卷。
但真正的蜕变,深藏于千米之下的地心。走进矿山的“智慧大脑”——无人驾驶监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地下深处的脉动。无人驾驶矿车如同灵巧的银梭,在幽深的巷道网络中精准穿行、装卸,一切井然有序,悄无声息,操作员只需指尖在控制台轻点,便牢牢掌控着地下的物流命脉,往昔震耳欲聋的噪音、呛人的粉尘,早已被科技的宁静与洁净取代,成了尘封的记忆。
“看,这是我们井下作业的实时画面,5G信号已覆盖作业面,信息秒达,互联互通。”冬瓜山铜矿机械高级技术主管陈慧泉在地表无人矿卡铲运协同作业远程控制室,指着电子屏幕上清晰流畅的井下作业影像,语气中透着自豪。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工作环境的革命。
这一幕幕变化,正映衬着一座拥有60多年辉煌历史的“花甲”老矿的破茧成蝶、涅槃重生。作为“铜粮仓”,它年产铜料近3万吨,支撑着铜陵有色国内铜料供应的“半壁江山”。
荣耀背后亦有隐忧。近两年,原矿品位下滑、生产基建深度交叉、尾矿处置成本持续攀升……多重压力如同大山,考验着这座老矿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破局?如何在困境中“挖掘”新质生产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面对挑战,冬瓜山铜矿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新生。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坚定的战略决策:向行业顶尖标杆看齐,大刀阔斧推行先进管理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未来。
“我们的突围之道,就是坚持管理提效。”铜陵有色总经理助理、冬瓜山铜矿矿长陈帮国的话语掷地有声,“核心就是把‘精、准、细、严’四个字,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现场、每一个管理环节。”在他的带领下,矿山开启了全方位的攻坚:全过程紧盯,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把脉问诊”,精准分析查找影响产量、成本的“堵点”和“痛点”;深挖管理潜力,建立更精细的成本管控体系,坚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严控理念。2024年,矿山西山隐蔽致灾治理工程6月顺利投产,有效增加尾砂处置途径,该项目预计可处置尾砂150万吨,节约成本上亿元;科技赋能降本,今年以来,实施立式砂仓高质量充填升级改造工作,最终实现充填质量控制精准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控智能化的高浓度且稳定的连续充填系统。新建团山副井、冬瓜山副井集中控制室,实现地表对井下所有主排水泵房的远程集中控制,对60线以北溜破系统和短皮带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一系列技术升级将实现减员约20人,不仅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显著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也助力降本增效工作持续提升。
智慧矿山,是转型的核心引擎。围绕清晰的“智慧矿山”发展蓝图,该矿让智能化建设与生产力提升深度融合,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2024年,创新的种子结出硕果,矿山10项发明专利获国家受理,4项核心技术专利成功获得授权。这不仅标志着智能化建设踏上“快车道”,更为企业未来发展注入了澎湃的科技动力。
产能,是矿山的生命线。为保障持续稳定,矿山开展低产能模式下选矿工艺技术参数调整,进一步提高应对复杂难选矿的能力,稳定并提高了选铜指标。同时,矿山全力攻坚深部开拓工程,在2024年掘进作业量达26万立方米的高起点上,1至6月份掘进量再攀高峰,完成11.6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实现掘进工程量持续稳步增长。此外,全力开展尾矿脱水项目建设,其中,精、尾矿输送管廊施工加速推进。今年上半年,生产捷报频传,矿山主产品铜量完成年计划的50.41%,利润同比增长33.3%。
发展的理念变了,改革的路子新了,但初心如磐,笃行不辍。展望未来,陈帮国信心满怀,“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系统治理’双轮驱动,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传统粗放走向智能精细,从环境压力走向绿色和谐,该矿的管理创新、科技增效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打造矿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www.intelmining2018.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