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技术应用答疑(四)
1.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 输出的脉冲电流强度不是一直不变的,会随着管理目标电池组容量的恢复而逐渐减小,直至 mA 级,以满足节能的需要;
2.在当电池容量再次下降时,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 输出的脉冲电流强度会从之前的 mA 级逐渐增强至 A 级,这样周而复始实现在线工作 ,以保证电池组容量保持在最佳状态。
1.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 输出工作连接线长度出厂标配为 2 米,线径为 0.75 m ㎡;
2.由于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输出工作连接线长度与产生的分布电容大小成正比,而分布电容对脉冲波强度有衰减作用,故输出工作连接线标配线径为 0.75 m ㎡~1 m ㎡时,要求连接线长度尽量小于 3 米,特殊条件下尽量小于 5 米。
设备输出线材质与粗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输出线的“集肤效应”参数值,及对传输的脉冲电流强度的影响(衰竭)程度;设备输出线材质必须采用多芯多股铜质缠绕线;通过增加芯线数量,以提高输出线的整 体面积,从而脉冲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减少“集肤效应”的影响,理论上增加该类材质输 出线粗细有利于提高输出线的整体面积。
具有远程通信 RS485 接口,可根据客户需求开放自身设备的工作状态,便于接入客户已有平台系统,做到统一管理。
1.没有冲突,可以理解为有互补作用,对蓄电池而言,电池监控系统属于治标,而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属于治本;
2.监控电池系统只是对在线蓄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对蓄电池并没有修复和保养的功能;
3.蓄电池能量保护装置对蓄电池进行在线修复和保养。
有环保作用,减少废弃电池 60%以上,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有一定的节能效能。
1.经过修复后的蓄电池,电池的受容能力增强,能降低电池因硫化期间受容时产生热量的损耗;
2.经过修复后的蓄电池,直流电源对电池充满电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
3.经过修复后的蓄电池,能延长了直流电源对电池充电的间隔时间,从而减少对电池的充电次数。
1.新投产蓄电池组的直接采购成本;
2.新投产蓄电池组的上线安装成本;
3.已报废蓄电池组的下线拆卸成本;
4.为提高电池组放电活性,需要定期每季度至少需要去1次现场站点对蓄电池组执行维护性充放电流程,产生的人工、车辆折旧、油耗等成本;每年去现场站点对蓄电池组定期执行维护性充放电流程的次数与电池组投产时间有关,电池组投产时间越长,去现场站点执行维护性充放电流程的次数越多,成本也越高;
5.对没有可视化监控的蓄电池组,每年通过巡检仪去现场站点对蓄电池组定期执行维护性检测流程需要产生的人工、车辆折旧、油耗等成本;每年通过巡检仪去现场站点对蓄电池组定期执行维护性检测流程的次数与电池组投产时间有关,电池组投产时间越长,去现场站点执行性维护性检测流程的次数越多,成本也越高。
1.降低新投产蓄电池组的直接采购成本
通过延长电池组在线使用寿命,在电池组设计寿命周期内,可降低电池组直接最大采购次数1~2次;
2.降低已投产蓄电池组的直接采购成本
通过延长电池组在线使用寿命,在电池组设计寿命周期内,可降低电池组直接最大采购次数1次;
3.降低新投产蓄电池组的上线安装成本
通过延长电池组在线使用寿命,在电池组设计寿命周期内,可降低电池组上线最大安装次数1~2次;
4.降低已投产蓄电池组的上线安装成本
通过延长电池组在线使用寿命,在电池组设计寿命周期内,可降低电池组上线最大安装次数1次;
5.降低新投产蓄电池组的下线报废拆卸成本
通过延长电池组在线使用寿命,在电池组设计寿命周期内,可降低电池组下线报废最大拆卸次数1~2次;
6.降低已投产蓄电池组的下线报废拆卸成本
通过延长电池组在线使用寿命,在电池组设计寿命周期内,可降低电池组下线报废最大拆卸次数1次;
7.使用此蓄电池修复养护技术后
通过该技术特有的提高电池组放电活性的养护技术,可节省每季度去现场站点对蓄电池组定期执行维护性充放电流程的次数和产生的人工、车辆折旧、油耗等成本。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来自转载或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