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3年
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3年
1.首例断手再植手术成功
1963年1月2日,上海机床钢模厂青年职工右手腕关节以上一寸处被冲床切断,被送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当时国内外处理此类伤情,大多是为病人清洗伤口、消毒、缝合、包扎,或者安装一个假肢。主治医生陈中伟、钱允庆通过重新连接患者的肌肉、肌腱、骨头、神经以及血管,成功为患者进行了断肢再植。患者右手恢复了屈、伸、转、翻等功能,不仅能握笔写字、打乒乓球,还能提4公斤的重物。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首例成功的断肢再植病例。陈中伟被赞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上海六院也被称为“中国断肢再植的摇篮”。
2.“高炉法”钙镁磷肥研制成功
钙镁磷肥能供应磷素营养、提供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中微量元素,还能有效改良酸性土壤。
1963年,江西东乡磷肥厂将炼铁高炉改造成年产30kt熔融钙镁磷肥的高炉,成功开发了“高炉法钙镁磷肥生产工艺”。他们将磷矿石、蛇纹石以及焦炭分别预先破碎成块料。配制成炉料后,利用大炼钢铁时期闲置的高炉为主,从热风炉引入的热空气,经风嘴进入炉内,焦炭在热空气作用下迅速燃烧,产生高温,使得炉料熔融。生成复合产物后,从炉底排出熔料,利用水流喷射熔体流,让其碎成细小颗粒,接着对这些颗粒进行干燥和磨细处理,最终得到钙镁磷肥产品。而从炉顶引出的低热值煤气,会经过除尘和水洗脱氟等净化操作,之后送入热风炉作为燃料循环利用 。
该创新在1964年获国家科委二等发明奖。1966年,我国钙镁磷肥的产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
3.1.5米回旋加速器研制成功
1963年9月28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造的1.5米回旋加速器(613工程)竣工,内外靶调整结束,束流强度超过设计指标。这是我国建成的“一五”大科学工程之一。它的建成为我国原子核物理研究创造了重要的实验条件。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从前苏联引进1.5米回旋加速器项目,成立了613工程处。然而,1960年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所有专家并带走设计图纸和资料,导致项目陷入困境。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包括三年自然灾害和设备供应中断等问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最终在1963年9月28日完成了1.5米回旋加速器的建设。
这台加速器不仅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重大成就,还在科研和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0年,科研人员将其改装为我国第一台重离子加速器,成功加速了碳离子、氮离子和氧离子。此外,这台加速器在粒子物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我国核物理学科的发展。
4.人造金刚石制造成功
1963年12月6日,北京通用机械研究所高压试验室在我国自行设计与制造的61型两面顶超高压装置上,合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金刚石,俗称“工业牙齿”,是石墨的同素异形体,也是常见的钻石的原身。高温高压下,石墨结构会发生有序转化,形成人造金刚石。机械加工、地质勘探、石油开采、冶金、电子工业和军工系统都需要用到金刚石。
在1960年10月,国家下达了代号为“121”的保密级研究任务,三磨所负责整套工艺试验与产品的鉴定分析,研究人员对当时发表的有关金刚石的近十条相变曲线,作了逐个分析,总结出了经验公式和石墨―金刚石平衡曲线,写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理论基础》和《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实施方案》,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持。
该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全球90%的人造金刚石产自中国,其中全球70%以上达到宝石级的培育钻石产自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人造金刚石大国。
5.人造皮肤试制成功
1963年7月5日,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宣布成功试制人造皮肤,这是我国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提供了革命性治疗手段。
这种⼈造皮肤用明㬵海绵为垫⾥,丝质筛绢为护表,厚度在0.5~1.0厘⽶左右,含有抗菌药物,对⾦⻩⾊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能够引起伤⾯化脓的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工业发展加速,烧伤事故频发,但皮肤移植技术受限(如供皮区不足、异体皮排斥等问题)。广慈医院烧伤科团队(由史济湘等专家牵头)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创适合国人皮肤特性的人工替代材料。该成果比美国同类产品(如Integra®)早约20年,展现了中国医学研究的超前性。1963年7月6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称:“这项发明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标志着我国烧伤外科从‘以人治伤’迈向‘以物代皮’的新阶段。”
6.大型铀矿水冶提取工厂一期工程正式竣工并投入生产
1963年8月23日,我国首个大型铀矿水冶提取工厂——衡阳铀水冶厂(272厂)一期工程正式竣工并投入试生产。
该厂是中国核工业体系的核心设施,承担从铀矿石中提炼核燃料的关键任务,为1964年原子弹研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保障,标志着我国核燃料自主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此属国家“二机部”绝密工程(代号“725工程”),与兰州铀浓缩厂(504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202厂)构成我国首条核燃料工业链。
设计年处理铀矿石10万吨,一期工程实现二氧化铀(UO₂)初级提纯,纯度达核级标准(>99.5%)。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所用铀原料,部分来自该厂试生产产品。从此我国彻底摆脱对苏联铀浓缩厂的依赖。
7.新安江水电站正式实现满负荷运行
1963年9⽉22⽇新华社报道,我国⾃⾏设计施⼯安装、⾃造发电设备和全套附属设备的新安江水电站正式实现满负荷运行,开始向上海、南京、杭州等华东工业城市输送22万伏高压电流。
这座装机容量66.25万千瓦的“长江三峡试验田”,标志着中国水电建设能力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供强劲动力支撑。这座电站还为⻓江三⻆洲地区的农⽥排⽔灌溉提供了⼤量动⼒,使新安江下游约30万亩农⽥免除⽔患灾害。
8.大型氮肥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
1963年9月,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氮肥生产基地——上海吴泾化工厂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产。该厂年产合成氨5万吨、硫酸铵10万吨,标志着我国化肥工业从依赖进口迈向规模化生产的新阶段,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历史性贡献。
采用我国独创的“三触媒”合成氨工艺(脱硫、转化、合成),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键设备如6M50型压缩机、氨合成塔等均由上海锅炉厂、哈尔滨锅炉厂联合研制。每吨合成氨能耗较进口设备降低20%,成本下降35%。投产后半年即满足长三角地区60%的农业氮肥需求。周恩来总理批示:“要把吴泾建成中国化肥工业的摇篮”。
9.甲种分离膜研制成功
1960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承担了核工业中重要的“卡脖子”技术——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