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534803890 欢迎访问云冈区煤机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71年

发布时间:2025-08-06 16:26:26

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71年

1.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进行第二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送入太空。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枚三级运载火箭,火箭长为29.46米,最大直径约为2.25米,起飞质量是81.5吨,起飞推力约为104吨。其第一、二级是液体火箭,第三级是固体火箭。1971年的这次发射,将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相对于70度倾角、440公里高的圆轨道,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实践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带有试验性质的应用卫星,长征一号将其成功送入轨道,使我国能够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期间,首次获得了我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我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也为后续航天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和数据支撑。

2.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研制成功

1971年12月,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型号为 KXZ-2131型。


这台数控机床带有刀具半径自动补偿铣削模具。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数控技术从晶体管时代迈入了集成电路时代,是我国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是科研成果向生产应用转化的产物。1969 年,清华大学曾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用于生产的数控系统——控制XPK-01型劈锥铣床的晶体管 KJX-102数控系统。KXZ-2131型数控机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致力于将数控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该机床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国防工业提供了更先进的加工设备。它见证了我国数字技术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重要转变,为后续我国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大庆——抚顺输油管道建成通油

1971年11月7日, 大庆的原油通过管道,在595公里外的抚顺喷薄而出。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建成通油。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


这是中国第一次建设长距离、大口径、输送“三高”(高凝点、高黏度、高含蜡)原油的管道。建设过程中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如在穿越嫩江时,通过在原有管道外再套一层管,在两层管中间空隙注入水泥增加重量的方式,解决了江水浮力大导致管道无法沉入江底的问题。同时,还研制了适用的输油泵机组,解决了管阀配件的加强措施、管道冬季焊接工艺、管道试水通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该管道解决了东北油田原油运输瓶颈,支撑抚顺石化作为“中国炼油工业摇篮”的地位,同时为后续全国油气管网建设提供了技术经验。它的建成改写了我国石油运输完全依赖铁路的历史,大大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压力,为大庆油田原油外运和抚顺炼油厂供油提供了保障,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5000米级海洋钻探装备问世

1971年,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现兰石集团)研制的中国首台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油钻机ZJ50D型电驱动海洋石油钻机,是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5000米级海洋钻探装备。


1966年国家科委将“海洋石油钻机国产化”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联合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宝鸡石油机械厂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1966年自主研制4000米钻机,解决了大钩载提升与深井泥浆循环技术。1970年攻克电驱动系统集成技术,1971年完成陆上调试后,在渤海湾进行海上试验,成功钻探5012米深井。


该钻机的量产使中国海洋石油勘探深度从1200米跃升至5000米,直接推动渤海湾、南海油气田的开发。1975年,搭载该钻机的勘探一号”平台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高产油流,奠定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基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该项目“全国科学大会奖”,评价其“实现了中国海洋石油装备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国际能源署(IEA)1980 年报告指出,ZJ50D 钻机的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具备深水钻机制造能力的国家”。

5.第一台光刻机和分步重复照相机诞生

1971年,清华大学徐端颐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刻机和分步重复照相机。该设备采用自主设计的氦-氖气体激光器、精密导轨和数字控制系统,可实现半导体晶片的高精度光刻,为国内半导体行业提供了关键生产设备。光刻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打破了国外对高端制造设备的垄断。


这一突破为后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电子工业的技术升级。例如,该光刻机在投入规模生产后,为国内晶体管、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支持,促进了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技术进步。

6.“长风号”两万吨级货轮下水

1971年6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成功下水。该船采用全焊接船体结构,配备先进的动力系统和导航设备,载重能力达2.4万吨,可在全球主要航线上运营。其建造过程中,技术团队攻克了大型船舶焊接工艺、船体稳定性设计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造船工业从千吨级向万吨级的跨越。


“长风号”的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业正式跻身世界前列,为后续出口船舶和远洋运输船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技术经验推动了国内船舶设计、制造和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7.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

1971年中科院微生物所陶增鑫、北京制药厂技术团队针对传统“莱氏法”生产维生素C(VC)存在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完成二步发酵法的中试突破。


他们通过筛选4500余株细菌,获得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大菌)与假单胞菌(小菌)的混合菌株,实现山梨糖到2-酮基-L-古龙酸(VC 前体)的微生物转化,替代化学氧化步骤,避免了强酸强碱使用和有毒中间体(如丙酮)的产生。在工艺上,采用175升发酵罐进行中试,通过调控培养基 pH 值、溶氧量及温度,使底物转化率从实验室阶段的60% 提升至工业化规模的90%以上,原料成本降低40%,能耗减少30%。新工艺彻底解决了莱氏法中工人中毒风险,并大幅降低废水排放,每生产1吨VC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约5吨。


1973年,该技术通过燃化部组织的全国16家单位联合鉴定,随后在上海第二制药厂、东北制药总厂等推广应用。1974 年,中国VC产量突破千吨,成本仅为国际市场的1/3,推动全球VC价格下降50%。1985年,二步发酵法以550万美元技术转让费授权给瑞士罗氏公司,开创中国向发达国家输出核心生物技术的先例。

8.针刺麻醉技术的成功应用

1971年7月,新华社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针刺麻醉技术的成功应用。


该技术利用传统针灸原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实现手术麻醉,具有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例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针刺麻醉成功完成扁桃体摘除、肺叶切除等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针刺麻醉的推广,不仅为当时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可行的麻醉方案,更引发了国际医学界对传统医学的关注,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国际化传播。


针刺麻醉的突破,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其原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为现代麻醉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研究针刺麻醉的神经生理机制,推动了疼痛医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9.枝城长江大桥通车

1971年9月,枝城长江大桥通车。


枝城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和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之后,中国第四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型桥梁,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和枝江市顾家店镇的焦柳铁路线上,为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梁桥。


铁路全长1742.3米,公路全长1744.8米。公路引桥两岸均从正桥头向两侧呈“八”字形分开。除公路引桥外,均为平坡直线。载重铁路等级为中-24级,桥定等级为中-22级公路桥为汽-13级。桥下可通大型客轮,在水位为54.4米时,通航净空18米,净宽120米。


大桥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铁路连成一线,成为中国第二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其通车不仅完善了全国铁路网布局,还为后续武汉长江二桥、芜湖长江大桥等工程提供了技术范本。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