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7年
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7年
1.合成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突破
1967年1月,锦州石油六厂建成投产中国首条年产1000 吨顺丁橡胶生产线,并于5月成功生产139吨产品。
这一突破由沈之荃(长春应化所)团队主导,其研发的三元镍系催化剂解决了国际上钛、钴催化剂易老化的问题,实现了橡胶聚合技术的国产化。
该项目汇聚了全国34家科研单位的500名科技工作者,历经“橡胶大会战”攻克了丁烯氧化脱氢反应器设计、乙腈法分离丁二烯等核心技术。
这一成果结束了中国依赖天然橡胶的历史,为国防工业(如轮胎制造)和交通领域提供了关键材料,直接支撑了后续汽车、航空工业的发展。
2.攀枝花钢铁基地攻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
1967年,攀枝花钢铁基地成功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为攀钢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技术突破由冶金部组织的科研团队完成,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突破了高钛型矿石冶炼的理论禁区。该技术不仅使攀枝花丰富的钒钛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还为全球同类矿石的利用提供了范例,1979 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攀钢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从依赖进口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其钒钛产品至今仍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首台液压伸缩臂汽车起重机问世
1967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中联重科的前身)研制出中国首台液压伸缩臂汽车起重机,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的空白。
该设备采用自主研发的液压传动系统,相比传统机械传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这一突破由研究院技术团队完成,为铁路建设、矿山开采等领域提供了关键装备,推动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械化进程。此后,中联重科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4.雅砻江吊桥开创工程先例
1967年6月,位于四川攀枝花的雅砻江吊桥建成通车,这是国内首座双车道钢桁架结构悬索大跨径吊桥,由郭沫若题写桥名。
该桥主跨170米,采用高强度钢丝缆索和钢桁架结构,解决了复杂地形下的交通连接难题。其建成不仅保障了三线建设时期攀钢物资运输,也为后续长江、黄河等大型桥梁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标志着中国桥梁工程从传统石拱桥向现代钢索桥的跨越。
5.渤海湾钻成我国首个海洋油井
1967年6月14 日,石油部海洋勘探指挥部3206钻井队在渤海湾钻成海1井,日产原油35立方米,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勘探首次获得工业油流。
该井采用自制1号固定桩基钢钻井平台,攻克了浅海区域钻井技术难题。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序幕,为后续渤海油田、南海油气田的勘探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从陆上石油开采向海洋进军的战略转型。
6.实现22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突破
1967年,广州供电公司完成220千伏广新线带电改路径 5.1千米,这是国内首次在超高压线路上进行大规模带电作业。
技术团队通过改进绝缘工具和操作流程,实现了不停电情况下的线路改造,减少停电时间超过100小时。这一突破显著提升了电网运行可靠性,为后续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至今仍是保障电力供应的关键技术。
7.首台20万千瓦火电机组投运
1967年3月,辽宁省朝阳市马山电厂安装国产首台20 万千瓦火电机组,填补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大容量发电机组的空白。
该机组由哈尔滨汽轮机厂、电机厂联合研制,采用高温高压蒸汽参数,发电效率较此前提升30%。其投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从中小型机组向大型化发展的开端,为后续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直接支撑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
8.研制成功新型牵引电动机
1967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洲所)研制成功ZQ650型脉流牵引电动机,解决了电力机车牵引电机环火问题。
该电机采用4极加补偿绕组设计,功率提升至700千瓦,可靠性大幅提高。这一成果由蒋之骥等专家主导,推动了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改进,使其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的主力机型。至1968年,韶山1型8号车进一步加装电阻制动系统,标志着中国电力机车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9.Ⅲ 型集体落纱装置投入使用
1967年7月,上棉六厂研发的Ⅲ型集体落纱装置于投入使用,采用气缸-四连杆机构替代传统蜗轮丝杆传动,大幅简化了细纱落纱流程。
该装置的应用使落纱效率提升30%,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为纺织车间的自动化生产提供了范例。这一技术革新迅速在全国推广,成为棉纺行业技术改造的标杆。
10.塑料薄膜轮转凹印机试制成功
1967年,上海包装印刷业试制成功国内首台塑料薄膜轮转凹印机,实现了塑料薄膜的连续印刷。
该设备采用凹版印刷技术,可印刷1-2色图案,解决了传统平版印刷在塑料基材上附着力不足的问题。其诞生推动了塑料包装从单色向彩色化发展,为食品、日用品包装行业的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第43期)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