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别智能放煤基础与应用》:王家臣教授团队二十年研究成果集萃,破解厚煤层智能化开采核心难题
发布时间:2025-09-09 10:01:38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基础与应用》:王家臣教授团队二十年研究成果集萃,破解厚煤层智能化开采核心难题
放顶煤技术是我国厚煤层开采的核心方法,年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以上,达10亿吨。放煤作为该技术的核心工艺,其效率与回收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放顶煤工作面智能化方面仍面临独特挑战——智能放煤成为实现全面自动化的关键瓶颈。 相较于综采工作面,放顶煤工艺增加了放煤环节,其作业环境恶劣(粉尘大、能见度低),且需精准控制煤矸分离。传统人工放煤依赖工人经验,易导致顶煤丢失或含矸率过高。王家臣教授团队自1998年起探索自动化放煤技术,历经红外、声波等多路径试验后,最终锁定图像识别技术作为突破口。2009年,团队研发的“煤矸识别与自动化放煤控制系统”获国内外首项相关发明专利(ZL200910152006.X),奠定了技术基础。 智能放煤需实现两大功能: 1.煤矸实时识别:通过摄像头捕捉煤流图像,结合动态增强与去噪算法,提取煤与矸石的纹理、颜色特征,快速计算含矸率。 2.工艺自动化:支持顺序放煤、间隔放煤等多模式组合,根据预设含矸阈值自动关闭放煤口,避免夹矸误判导致的资源浪费。 2020年起,该技术已在淮北、陕煤化等企业落地,成为目前唯一实现工业应用的智能放煤方案。试验表明,其回收率较人工操作提升显著,且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2025年出版的《图像识别智能放煤基础与应用》系统总结了团队20年研究成果,为行业提供了首个技术范本。 www.intelmining2018.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