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井下迷宫: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如何让矿车 “认路”?
行走井下迷宫: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如何让矿车 “认路”?
当地面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时,在数百米深的煤矿井下,无人驾驶技术也正积极推进。想象一下,在漆黑、狭窄、布满粉尘的巷道中,无人驾驶车辆精准穿梭,完成物资运输、设备巡检等任务,这一切应该如何实现呢?
煤矿井下环境复杂,与地面开阔环境不同,井下巷道狭长封闭,光线昏暗,粉尘浓度高,无线电信号被厚厚的岩层遮挡,全球定位系统(GPS)在这里完全失效。更棘手的是,巷道结构相似性高,容易让导航系统产生 “方向感混乱”。
传统的井下运输依赖人工驾驶,不仅效率低下,还面临着瓦斯、透水等安全隐患。为了实现煤矿智能化,无人驾驶辅助运输车辆成为关键突破口,但它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 “我在哪里”“周围是什么” 这两个核心问题。
单靠一种传感器根本无法应对这种复杂环境。比如,仅用轮式里程计记录行驶距离,时间一长就会累积误差,导致车辆 “迷路”;仅用激光雷达,虽然能感知障碍物,却难以识别环境中的语义特征;仅用摄像头,又会受光照变化和粉尘影响,看不清前方路况。这些问题,一度让井下无人驾驶的实现陷入瓶颈。
针对井下导航的痛点,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杜军老师等科研人员提出了 “多源信息融合” 的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让无人驾驶车辆同时 “擦亮眼睛”“竖起耳朵”“感知身体姿态”,通过多种传感器的协同工作,弥补单一设备的不足。
这种技术思路类似于人类在陌生环境中的导航方式 —— 我们会同时用眼睛看路标、用耳朵听声音、用身体感知运动状态,大脑则综合这些信息判断位置。井下无人驾驶系统也配备了 “复合感官”:激光雷达负责生成三维环境点云,就像用激光 “触摸” 周围物体;RGB-D 相机捕捉彩色图像和深度信息,相当于 “看清” 环境细节;惯性测量单元(IMU)记录车辆的加速度和旋转角度,如同 “感受” 自身运动状态。
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信息,需要经过精密的 “时空同步” 处理。就像不同语言的信息需要翻译后才能交流,激光点云、图像像素、运动数据也需要统一到同一个时间和空间坐标系中,才能被系统有效利用。
有了融合的多源信息,下一步就是构建精准的井下环境地图。科研人员采用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 RTAB-Map 算法,这种算法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 “井下测绘员”,能高效绘制出可靠的环境地图。
RTAB-Map 算法的秘诀在于 “渐进式闭环检测”。想象一下,当你在迷宫中行走,偶然回到曾经经过的地方,会通过记忆修正之前的路线偏差。RTAB-Map 算法也是如此,当车辆重复经过某一区域时,它能自动识别 “曾经来过”,并通过图形优化技术修正之前的建图误差,避免地图出现扭曲或重叠。
实验数据显示,与传统的单一轮式里程计建图相比,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 RTAB-Map 算法建图精度大幅提升:相对误差绝对值能控制在 1% 以内,地图匹配度显著提高。在模拟巷道测试中,单一传感器建图出现的图像重影、位置错位等问题,在多源融合技术下得到了有效解决。
有了精准的地图,车辆还需要实时确定自己在地图中的位置,这就需要定位算法的支持。自适应蒙特卡罗定位(AMCL)算法就像为车辆装上了 “智能指南针”,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锁定自身位置。
AMCL 算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用 “粒子群” 来理解。它会在地图上撒下大量 “虚拟粒子”,每个粒子代表车辆可能的位置。随着车辆移动,系统会根据传感器信息不断调整这些粒子的 “权重”—— 与实际环境匹配度高的粒子权重增加,反之则降低。通过反复的 “预测 - 更新 - 重采样” 过程,权重高的粒子会逐渐聚集,最终锁定车辆的真实位置。
测试表明,AMCL 算法的定位粒子能在车辆行驶 2 米内迅速收敛,即使在狭长、相似的巷道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定位精度。这意味着车辆刚起步不久,就能准确知道自己在哪里,为后续的路径规划和安全行驶打下基础。
这些先进算法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经过了严格的仿真测试和实地验证。在 Gazebo 仿真平台构建的模拟巷道中,科研人员模拟了联络巷、辅运大巷等复杂场景,测试车辆在不同环境下的建图和定位性能。
为了更贴近真实工况,研究团队还搭建了 “模拟井下环境”:用走廊模拟运输巷,用房间模拟煤层,让配备激光雷达、RGB-D 相机、IMU 等设备的试验车在其中行驶测试。结果显示,多源信息融合的建图方法在实际环境中依然表现出色,即使在拐角等容易出现误差的区域,也能保持较高的地图精度。
考虑到井下运输的实际需求,科研人员还测试了不同行驶速度下的系统性能。参照《煤矿安全规程》中井下运输车辆的速度限制(运人 25km/h,运物 40km/h),在 10-40km/h 的速度范围内,多源信息融合系统的建图和定位误差变化很小,完全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