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534803890 欢迎访问云冈区煤机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资讯要闻2

如何培养适应智能矿山时代的高技能人才?——从高职教育教学标准看行业人才升级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9 09:27:50

如何培养适应智能矿山时代的高技能人才?——从高职教育教学标准看行业人才升级路径

原创 加星标,不错过→ IntelMining智能矿业2025年06月15日 11:05 天津©IntelMining

在矿山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中,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教育部发布的《矿山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以下简称《标准》),或许为行业智能化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一、锚定智能矿山人才需求:从岗位技能到综合素养的全面升级


智能矿山的建设绝非简单的设备智能化,而是涵盖开采工艺、安全管理、数字技术应用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变革。《标准》明确指出,当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的操作型向“技能+数字+创新”的复合型转变。


 (一)岗位能力矩阵的重构


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9)中,井巷掘进、井下采矿等传统岗位正经历技术迭代:智能凿岩机械、数字矿山建模软件的普及,要求从业者既要掌握爆破孔网布置、采区通风系统维护等核心技能,又要具备智能装备调试、三维地质建模等数字能力。以“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岗位为例,从业人员不仅需要调节矿井风量,更要能通过风压传感器数据实现通风系统的智能优化,这种能力升级在《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职业素养的多维拓展


《标准》创新性地将“数字素养”“工匠精神”纳入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具备绿色矿山、安全防护等跨领域知识。这种素养培养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在“矿山修复”“绿色矿山”等专业拓展课程中,学生将系统学习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与当前行业推行的绿色开采标准形成紧密呼应。


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的核心优势在于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标准》构建的“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拓展”课程体系,为智能矿山人才培养提供了立体化培养路径。


(一)专业课程的智能化升级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矿图及CAD”“数字矿山建模”等课程已从传统二维绘图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学生需掌握地质数据库建模、露天矿山三维设计等技能。而专业核心课程更凸显智能特色:“采矿智能装备”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智能凿岩机械的工作原理,“数字矿山建模”则直接对接矿山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这种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采矿专业的知识边界,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有机融入专业教学。


(二)实践性教学的沉浸式体验


《标准》强调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其中6个月的企业实习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在校内实训环节,“金工实训室”“数字矿山实训室”等场所配备了智能采矿装备模型、三维矿业软件,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露天矿采剥全流程;而校外实训基地则直接对接井巷掘进、矿井通风等真实岗位,让学生在有色金属矿采企业中体验智能开采的实际运作。这种“虚拟+真实”的实践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矿山教学中“实操难”的痛点。


 三、师资与设施双轮驱动:打造适配智能矿山的教学生态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与教学条件的支撑。《标准》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智能矿山人才培养奠定了硬件基础。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每年需有1个月企业实践经历。这种规定倒逼教师队伍向“理论+实践”复合型转型——既要有采矿工程专业背景,又要掌握智能装备调试、数字建模等实操技能。同时,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被纳入教学体系,如聘请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将矿山现场的智能开采案例直接带入课堂。


(二)智能化教学设施的场景化构建


为实现“教学场景与职业场景”的无缝对接,《标准》对实训室建设提出了前沿要求:“采矿智能装备实训室”需配备智能采矿装备控制调度系统模型,“数字矿山实训室”则需三维数字矿业软件等工具。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传统采矿教学需求,更能模拟智能矿山的数字化管理场景——例如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系统进行露天矿开采境界圈定、采剥计划编制,提前熟悉智能矿山的生产管理流程。


四、质量保障与行业认证:打通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闭环


人才培养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行业认可度上。《标准》构建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职业证书制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双重背书。


(一)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毕业考核,《标准》建立了立体化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需定期开展课程建设诊断、实习实训督导,并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这种“学校+企业”的双元评价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动态匹配。尤为重要的是,《标准》强调“严把毕业出口关”,要求学生不仅修满学分,还需在实践经历、职业素养等方面达到行业标准。


(二)职业技能证书的融通机制


《标准》明确将“矿山开采数字技术应用”“冶金机电设备点检”等职业类证书纳入培养体系,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衔接。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考取相关证书,掌握智能矿山所需的专项技能,而这些证书经学校认定后可转化为学历教育学分,形成“学习—考证—就业”的良性循环。


五、以教育创新引领矿山智能化未来


当智能凿岩机械取代传统风钻,当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矿山设计流程,高职教育对矿山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塑造。《矿山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通过课程智能化升级、产教深度融合、“双师型”师资建设等举措,正在构建一个与智能矿山发展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生态。


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关注这一标准的落地实施,不仅能提前储备适配智能矿山的高技能人才,更能通过参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式,将前沿技术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而对于立志投身矿山行业的年轻人,理解这一培养体系的核心逻辑,便能在职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成为推动矿山智能化变革的中坚力量。


在矿山科技革新的浪潮中,教育创新既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引领行业未来的核心动力。唯有以《标准》为指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改革,才能为智能矿山时代培育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让矿山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的生机。





www.intelmining2018.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