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刊发:引导矿工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尖兵”
中国煤炭报刊发:引导矿工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尖兵”
©中国煤炭报9月19日三版 2023年,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围绕井工煤矿采掘一线职工现状,先后赴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等10多个省份开展调查研究,发放网络调查问卷64750份,调查对象涵盖国内绝大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其中既有百年历史的老煤矿,又有新投入生产的煤矿;既有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又有百万吨级以下的中小型煤矿。这些煤矿在地域上基本覆盖我国各大产煤省份。 通过调研,我们比较客观真实地了解到井工煤矿采掘一线职工的基本情况、主要诉求、煤矿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前景等。 去年9月,我们结合调研情况,对煤矿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安全生产、技能人才等涉及生产力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寻找到制约煤炭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十年来,我国煤矿实现了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数量、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四个大幅下降”。调研发现,已发生煤矿安全事故呈现出瓦斯事故多发、提升运输事故多发、“想不到”的事故多发、重大涉险事故多发等突出特点。究其原因,有的企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培训不到位。有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事故隐患长期存在。还有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短缺,职工安全素养不高,难以发现处于萌芽阶段的隐患,等等。 二是煤矿智能化的普及和推广问题。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2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154个。尽管成效突出,但与全国4300多处煤矿整体情况相比,煤矿智能化建设任务还比较重。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存在发展理念不清晰、缺乏全面统筹和顶层设计,相关标准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核心技术装备有待突破等突出问题。 三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煤炭行业从业人数大幅下降,从2013年的611.3万人下降到目前的近300万人,其中采掘一线职工近180万人,从业人员向大型煤炭企业聚集。调研发现,煤炭行业职工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80后”“70后”“60后”占比达81.7%,其中“70后”“60后”占比达39.9%。职工文化程度偏低,88%为大专及以下学历,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76.4%。采掘一线职工多属于工作经验型,技能培训比较吃力,31.4%的职工无技术等级,技师及以上占比仅为5.2%。一线职工对工资薪酬、改善居住条件等问题较为关心,期待工资收入和工作生活条件能够稳步改善。 工会是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承担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完成国家中心任务而努力奋斗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煤炭系统各级工会要提高政治站位,在深入开展团结动员职工建功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做好维权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工会改革创新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煤炭行业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找准工作结合点,突出做好安全生产、弘扬创新创造、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等富有行业特点的工作,积极引导矿工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尖兵”。 要做好群众性安全生产工作。以预防为主,将关口前移,充分筑牢班组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聚焦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开展排查整治,对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的问题早预判、早发现、早处置。建立健全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委员会、女职工家属协管安全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群众安全监督检查员骨干作用,保障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创新安全生产社会治理方式,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建设”安全文化氛围。 要大力弘扬创新创造。各级工会要瞄准创新创造这个关键点,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让职工的创新创造热情在竞赛中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成果在竞赛中竞相涌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化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引导广大产业职工将生产实践、技术攻关、技能提升与创新创造有机融合起来。推广部分企业工会探索形成的智慧创新联盟经验做法,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在煤矿各类场景广泛应用。 要切实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地位待遇。各级工会要深入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煤炭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培养一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推动完善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政策,推动煤炭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切实提高煤矿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推广煤矿智能化装备,通过科技创新,降低井下劳动强度,给予一线职工更多可支配时间,推动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